□韓淑霞
每逢看到軍人的身影,我總會肅然起敬,默默行注目禮。
這份情結,要從童年說起。我們村南緊挨公路,記得五六歲時,有一天和小伙伴在路邊玩耍,忽見幾輛汽車緩緩駛過,車上載著身穿國防綠的軍人。他們站立整齊,神情堅毅,猶如一棵棵青松,傲然挺立。我和伙伴們滿懷驚奇,追著車跑了好一段路,直到看不見他們的身影才停下。
他們是誰?要到哪里去?問院里一位當過兵的大爺,他告訴我:“這是解放軍,他們拉練呢。要是有壞人欺負我們,他們就去前方沖鋒陷陣,打敗敵人,保護我們!”從此,一顆種子在我心田悄然種下。我暗下決心,將來也要成為一名軍人,穿上那身國防綠,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女英雄。
上中學時,清明節(jié)老師帶我們去掃墓。烈士墓位于北站——魯西北平原上的一個小村。河北籍戰(zhàn)士孫達德在解放恩縣的戰(zhàn)斗中犧牲,長眠于此。我們身著白襯衫,戴著紅領巾,排著整齊的隊伍,站在烈士墓前,向英雄致敬。從此,我更加崇拜軍人。
十年寒窗苦讀,我邁進師范院校的大門。開學時,學校安排軍訓。烈日下,我們身著迷彩服,站軍姿,練隊形。汗水不停滾落,疲憊感如潮水般襲來。但一想起戰(zhàn)士們訓練的場景,想到他們經歷的艱辛遠超常人,我就仿佛注入了一股強心劑,便咬緊牙關,挺直腰板,堅持,堅持,再堅持。軍訓不僅鍛煉了我的體魄,更磨煉了我的意志。
師范畢業(yè)后,曾經的軍人夢似乎離我遠了。由于整日埋頭書海,我戴上了近視眼鏡。那片讓我魂牽夢繞的國防綠,成了終生的遺憾!
工作之余,我喜讀史書。回望中國近代史,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道理,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。怎樣才能讓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?毛澤東、李大釗、周恩來、錢學森……無數仁人志士都選擇忘我奮斗。如今,中國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。身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,在那片國防綠的感召下,我發(fā)揚先輩艱苦奮斗、奮發(fā)有為的精神,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。
強國需要高度重視教育,不斷提高國民素質。作為一名教師,我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職責和使命,以“燃燈校長”張桂梅、“百歲教書匠”陳琳等優(yōu)秀教師為榜樣,不斷提升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努力踐行教育家精神。
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,雖然自己未能身披國防綠,但講臺成了我的陣地。那身蘊含軍魂的國防綠,早已掙脫了迷彩的形式,化作滾燙的信念,流淌在我的血液中。秉承教育戰(zhàn)線上一名戰(zhàn)士的忠誠使命與責任擔當,我默默堅守三尺講臺30年。粉筆灰飄灑之處,皆是沖鋒的足跡;板書劃過的痕跡,譜就教育的新篇。在這片天地里,對學生的每一次諄諄教誨,都是對崇高使命最赤誠的回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