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楊佳欣
當(dāng)高鐵如銀梭般劃過華北平原的胸膛,有多少旅人會留意德州東站外這座名叫禹城的小城?它像一本被歲月摩挲得發(fā)亮的古籍,靜靜地攤開在徒駭河畔,等待著有心人的翻閱。
站在禹王亭斑駁的朱欄前,徒駭河的碧波正以甲骨文的筆意流淌。這條被大禹親手疏浚的古老河道,四千年來始終保持著《禹貢》記載的韻律。晨光中,粼粼波光里似有執(zhí)耒的身影晃動,那是時光投下的歷史剪影。
禹王亭的斗拱飛檐間棲息著凝固的歲月。撫摸那些被風(fēng)雨侵蝕的石碑,指尖能觸到文明的脈動。當(dāng)夕陽為亭臺披上金縷衣時,現(xiàn)代樓宇的玻璃幕墻與古老河道的曲線在此完美交融,構(gòu)成一幅跨越時空的立體長卷。
清晨的街巷里,焦糖的香氣是最早醒來的城市記憶。老糖坊的銅鍋中,金黃的糖漿正咕嘟咕嘟地書寫著甜蜜的編年史。老師傅手腕輕抖,拉出的糖絲在朝陽下晶瑩剔透,宛如這座城市綿延千年的情書。
“咯嘣”一聲,冰糖葫蘆的脆響喚醒了多少人的童年?老姜糖在舌尖化開的暖意,讓北方的寒冬都變得溫柔。那些墊著泛黃報紙的糖塊,是時光精心腌制的鄉(xiāng)愁,讓每個離家的行囊都帶著故鄉(xiāng)的甜味。
在這里,時間像徒駭河的水一樣從容。豆腐攤多切的一角,是市井最樸素的溫情;修車鋪前的棋局,總要下到炊煙裊裊才肯罷休。公交車司機記得每位??偷墓适?,雜貨鋪老板娘總要在找零時多塞兩顆薄荷糖。
騎著電瓶車穿過街巷,轉(zhuǎn)角褪色的路標(biāo)、校門口交織的自行車流、湖濱線收藏的晚霞,都在訴說著生活的本真。這里的每扇木格窗后,都藏著一部未寫完的鄉(xiāng)土札記。
當(dāng)暮色為河面鋪開金色的信箋,我忽然懂得:這座小城既是青銅器上斑駁的銘文,又是正在書寫的現(xiàn)代詩篇。那些在糖鍋里翻滾的甜蜜,在棋盤上定格的時光,在河水中流淌的故事,最終都凝結(jié)成一句:“禹王亭外糖霜落,漫點千年煙火痕”。